張載認為,氣有聚散兩種狀態(tài),氣之散是它的本來狀態(tài),那就是太虛,氣之聚是它的暫時形態(tài),那就是天地萬物。氣聚而為萬物,萬物散而為太虛,這便是氣的永恒運動。氣為什么能運動變化呢?他用陰陽矛盾對立來解釋。氣分為陰陽兩體,由于一分為二,所以它能變化,又由于合二而一,所以它神妙莫測。張載還用他的氣本體論批評了佛、道的錯誤,特別指出佛家把天地萬物歸結(jié)為人心的作用,甚至歸結(jié)為“見病”(視覺差錯),是完全悖理的。張載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,在哲學史上有突出地位,但他是一位理學家,目的是為儒家倫理確立本體論的依據(jù)。理學家、心學家直接把儒家倫理設(shè)定為天理,為本心,簡易直捷;張載以氣為本體,由氣到仁義禮智須要有中介。這個中介就是氣的超越性。他指出,氣雖然是萬物本體,但氣的本然狀態(tài)——太虛,與具體事物之間有著原則的不同。太虛就是人們所說的天。太虛之氣是極清的,因而是神妙的;形成萬物之后,其氣重濁,窒礙不通。這種自然的差別使天與地及萬物截然不同,“地,物也;天,神也;物無逾神之理”(《正蒙·參兩》)。“萬物形色,神之糟粕”(《正蒙·太和》)。在這個基礎(chǔ)上,張載又賦予天以倫理性,如天生物有先后順序(天序),物生之后有大小高下的差異與和諧的秩序(天秩),儒家君臣父子的常規(guī),尊卑上下的禮數(shù)就是對天序天秩認識的結(jié)果。他還指出,天不言而信,是因為它有誠的本性;天生成萬物,是因為它有仁的本性。這樣,儒家倫理道德的重要原則,完全在太虛——天那里找到了根據(jù),因此遵守儒家道德規(guī)范就有了不尋常的意義,使人像天,與天合一,得到超越。 張載的人性論對理學的發(fā)展起了重要作用。他認為,人既有來自太虛的天命之性,也有來自本身形體的氣質(zhì)之性。天命之性對于任何人都是一樣的,即誠、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等,但氣質(zhì)有清濁厚薄的不同,使人有智愚及貧富貴賤之別。他要求君子不以氣質(zhì)之性為性,而要盡力恢復(fù)天命之性,也就是進行道德修養(yǎng)。他把性分為天命、氣質(zhì)兩種,用前者說明人性善,用后者說明現(xiàn)實道德水平及遭遇的差別,是孟子以來性善論的重大發(fā)展。朱熹極力稱贊這個理論“極有功于圣門,有補于后學”(《朱子語類》卷四)。 鄭州教育研究院注冊鄭州金水區(qū)花園路教育研究院營業(yè)執(zhí)照注冊流程要求! |